close

氣切提升生活品質 插管避免手術風險 呼吸器依賴 優缺點醫病共享報你知 70歲陳奶奶插管73天,曾經3度嘗試拔管,卻屢屢失敗,馬上又接回呼吸器,安泰醫院胸腔科林基正醫師建議陳奶奶做氣切管,但是家屬卻意見不同,女兒想照媽媽的意思,保持身體的完整性不想手術,想要再拔管一次。

經過醫師與家屬共同討論後,醫師介紹已經做氣切手術的潘奶奶,80幾歲依然身體硬朗,裝上發聲閥還可以說話,潘奶奶說:「可以吃飯、可以唱歌,讚!」。看到潘奶奶成功的案例,家屬也放下心中的顧慮,決定讓陳奶奶做氣切手術。

安泰醫院胸腔科醫師林基正表示,病人可能因為急性的問題,造成血液氧氣比較低或是血液裡面二氧化碳比較高,沒辦法呼吸必須插管使用呼吸器,稱為「呼吸衰竭」。但是當急性的問題好了之後,若呼吸器脫離困難,病人須長期使用呼吸器時,稱為「呼吸器依賴」。

目前使用呼吸器的方式有兩種,一種是嘴巴插管「氣管內管」,另一種則是「氣管造口手術」。通常使用呼吸器二週後,若病人脫離呼吸器有困難,醫師就會建議做氣切。無論是氣管內管還是氣切手術,都各有其優缺點。 氣管內管不需要開刀,是急性期緊急插管,更換上會有風險,一般來說不會去更換。此外,氣管內管較長,呼吸的阻力比較高,要脫離呼吸器會比較困難,容易卡痰在氣管內管裡面。

病人插管時,嘴巴含著管子,舒適性較低,可能會壓迫到口腔黏膜,造成潰瘍的問題,使用氣管內管時沒辦法進食、講話,須以鼻胃管灌食,若要帶回去家裡照顧非常困難。 在氣切手術方面,病人必須要麻醉開刀,在脖子上留下氣切造口。

氣切管較短,所以阻力較小呼吸較舒服,病人也不用咬管子舒適性提高,之後要脫離呼吸器也比較簡單。病人經過訓練後,可由嘴巴自行吃飯,接上氣切發聲閥就能夠讓病人講話,返家照顧氣切管也較簡單,可以定期更換,對病人來說比較好。

所謂的醫病共享決策就是讓病人或家屬,能夠了解醫生治療病人時的決策考量,治療方法通常不只一種,醫師有完整的醫療知識,必須與家屬討論、分析。了解病人及家屬的考量,協助他們做最是和病人的決定,透過這樣溝通的過程,能減少醫療糾紛,使醫師、病人、家屬三贏的局面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健康好方法(小康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